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我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立足碳达峰关键窗口期,着力破解传统发展模式下的环境承载力瓶颈。政策制定基于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公报数据:全国337个城市PM2.5年均值仍超标的34%,七大流域劣V类水质断面占比3.4%,凸显治理紧迫性。
核心措施包括:1)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严控煤电项目审批(2025年煤电装机控制在11亿千瓦),建立钢铁、水泥等八大行业碳排放在线监测平台,对年耗能1万吨标煤以上的8000家企业实施能耗总量管理;2)污染防治攻坚方面,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源头替代工程,2023年底前完成4.6万家涉VOCs企业治理,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开展柴油货车清洁化行动(淘汰国三车100万辆);3)生态修复领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补偿机制(惠及28万渔民),开展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整治(修复面积150万亩),建立300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政策创新性引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浙江、江西等试点省份建立GEP核算体系,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交易,预计2025年形成万亿级绿色金融市场。配套的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倒逼15万家重点排污单位完善治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