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虽持续改善,但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2022年全国338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仍达29微克/立方米,超过WHO标准近3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亟需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机制。
二、核心目标
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至87.5%
2.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体比例达85%
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超93%
4.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4.1%
三、重点举措
(一)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覆盖排污许可、环境信用、生态补偿的监管制度,2025年前完成钢铁、水泥等8大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环境损害赔偿金额上不封顶。
(二)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在电力、交通、建筑领域推广碳捕集技术,建设50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立全国碳市场扩容机制,将水泥、电解铝行业纳入交易体系,碳配额总量设定年降幅不低于3.5%。
(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开展长江经济带尾矿库治理专项行动,完成黄河流域4000个排污口整治。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2025年前恢复治理面积280万亩。建立国家公园占国土面积10%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四、创新机制
开发环境治理智慧监管平台,整合20万家企业在线监测数据。设立200亿元绿色发展基金,对环保技术改造项目给予3%利率贴息。建立跨省生态补偿制度,下游地区向上游支付生态保护资金年均增长15%。
五、保障措施
修订环境保护税法,提高大气污染物税额至每污染当量12元。实施环境执法垂直管理改革,组建跨区域环保督察组。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