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解读: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25%

中国   2025-02-27 00:00   74843   0  
在全球气候治理加速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的出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政策背景方面,2022年全国碳排放强度仍处于8.8吨/万元的高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天数占比达12.7%,环境质量改善进入攻坚期。政策核心目标包含三方面:一是能源结构调整,要求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至25%,煤电装机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二是环境质量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三是治理体系创新,构建覆盖8大行业的碳市场交易体系。 重要举措包含五大创新机制:1)建立重点行业环境绩效分级制度,对A级企业实施污染天气自主减排;2)实施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推行排污权跨区域交易;3)开展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2025年实现污水处理率98%;4)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中央财政对水质改善断面给予1.2倍奖补;5)强化科技支撑,设立国家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专项,重点突破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等30项关键技术。 政策创新亮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次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评审批,建立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试点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治理投入及成效;建立跨区域环境联合执法机制,在长三角地区先行试点环境执法互认。实施保障方面,2023-2025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200亿元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钢铁企业实施环保税减免50%政策,预计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10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