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布《基本民生服务保障条例》:完善托底性民生保障机制

中国   2025-02-27 00:00   19997   0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国务院出台《基本民生服务保障条例》旨在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政策制定主要基于三方面考量:一是应对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至5.4%的现实压力;二是解决医疗、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引发的社会矛盾;三是防范因物价波动对困难群体造成的次生影响。 政策核心举措包含五大创新机制: 1. 建立'主动发现'救助机制,依托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困难群众精准识别,预计年内完成3000万重点人群建档立卡; 2. 优化'急诊先治、后结账'医疗救助模式,将恶性肿瘤等7类大病门诊费用纳入直接结算范围,个人年度自付封顶线降至3000元; 3. 实施就业援助'113'工程,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1次职业指导、1次技能培训、3次岗位推荐,2024年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15万个; 4. 推行保障性住房'轮候积分'制度,将社保缴纳年限、特殊贡献等纳入配租计分体系,重点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 5. 构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2024年底前实现县级行政区养老服务机构全覆盖,为失能老人提供每月不少于8小时的免费上门护理。 政策特别强调民生资金监管,建立'红黄蓝'三级预警系统,对民生支出进度实行半月通报制度。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占比将提高至23.6%,其中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7.8%,重点向中西部脱贫地区倾斜。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建立民生政策效果评估指数,每季度公布政策落实'民生温度计',确保各项惠民措施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