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已实现全面普及,但仍存在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城乡校际差距明显等问题。根据2022年教育统计公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56人以上大班额占比仍达8.6%,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低于全国平均12个百分点。在城镇化率突破65%的新形势下,城镇学位供给面临持续压力,亟需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出台目的
1. 破解'城镇挤、乡村弱'现实难题:针对城镇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学位供给不足与乡村教育资源闲置并存的矛盾
2.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校占比提升至60%以上
3. 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等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4. 强化教师队伍关键支撑: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教师培养体系,完善'县管校聘'机制
三、重要举措
(一)资源扩容工程
1. 实施城镇学位增补计划:在36个重点城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000所
2. 创新'公建民营'办学模式:支持优质民办学校承办新建公办校区
3. 数字教育赋能行动:建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发5000节精品课程资源
(二)质量提升路径
1. 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明确骨干教师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20%
2. 创新教研指导方式:组建100个国家级教研基地,开展'订单式'送教下乡
3.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将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保障机制创新
1. 经费保障: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均增长不低于5%
2. 督导考核:建立'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制度
3. 社会参与:鼓励国有企业、社会组织通过'教育基金会'形式捐资助学
四、实施展望
方案预计带动各级政府投入超5000亿元,通过'中央奖补+地方配套'方式重点支持832个脱贫县教育发展。到2025年,将实现县域内85%以上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教师培训经费占学校公用经费比例提升至8%,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