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针对长期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问题精准施策。政策出台背景源于现行评价体系与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据2022年教育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日均作业时间仍超规定标准34%,高校科研评价中论文数量权重占比高达75%。方案提出三大改革方向:一是构建五育并举的学生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并占6%学分比重;二是完善教师潜心育人制度,规定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情况纳入职称评审必备条件;三是创新高校科研评价,要求应用型成果转化在科研评价中占比不低于40%。
在实施路径上,政策部署了22项重点任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立教育评价数字化平台,计划2024年前实现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全采集,运用AI技术进行发展性评价。职业教育领域将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方式,技能测试成绩占比不低于总分的50%。为保障改革落地,教育部将建立12个试点省份和200所示范校,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4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学校评价体系建设。
此次改革特别强调破立并举,既明确列出10项不得将论文数作为唯一依据的负面清单,又提出建立包含教学实绩、学生成长等维度的教师评价新标准。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细分为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三大类,分别设置不同的核心考核指标。值得关注的是,政策要求国有企业不得将毕业院校作为招聘限制条件,这将有力促进人才评价标准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