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指导意见》,这是继2021年后我国第三次系统性调整低保标准。该政策的出台具有三重背景:一是应对当前CPI指数同比上涨3.2%带来的生活成本压力;二是落实二十大报告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要求;三是针对全国仍有1200万低保对象需要重点帮扶的现实需求。
政策核心内容包括四大创新举措:首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低保标准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确保每年调整幅度不低于5%;其次扩大保障范围,将因病致贫、灵活就业困难群体纳入保障体系;第三推行'智慧救助'模式,通过大数据比对主动发现困难群众;第四强化资金保障,中央财政补助比例由60%提升至70%,并建立省级统筹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调整特别强化对特殊群体的保障:为重度残疾人增发30%保障金,为失能老人提供每月200元护理补贴,同时在全国200个县试点开展就业帮扶计划,通过技能培训帮助有劳动能力者实现稳定就业。民政部数据显示,新标准实施后,预计可使低保对象食品支出占比下降至35%,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升至85%,有效缓解'支出型贫困'问题。
政策实施过程中,将采取'三步走'推进策略:2023年三季度完成标准调整,四季度实现资金发放,2024年建立全覆盖的监测预警系统。财政部已下达专项资金300亿元,并建立'直达资金'监管机制,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