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价格体系滞后于技术发展等难题,国家医疗保障局会同多部门制定的《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正式落地。政策背景方面,我国医疗服务价格20年未系统性调整,导致价格严重偏离价值规律,三级医院虹吸效应显著(目前承担了78.6%的住院服务)。
方案核心目标包括:建立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定价机制,2023年起在50个城市先行试点分级定价模式。重要举措涵盖三大方面:
一、构建价格分类管理体系。将9700余项医疗服务划分为基本(占60%)、特需(30%)、创新(10%)三类,其中MRI检查费等85项检查类项目价格下调15%-20%,而四级手术费等技术类项目价格上浮30%。
二、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设立由172个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包含DRG病组成本(占40%)、居民收入增幅(25%)等核心参数,确保价格调整幅度与GDP增速(5%)挂钩,每年3月集中调整。
三、强化医保支付衔接。将价格改革与按病种付费(已覆盖71%住院病例)相结合,对开展日间手术的医疗机构给予8%的医保支付加成。同步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2023年新增人工关节等7类高值耗材集采,预计节约费用800亿元。
配套措施方面,要求三级医院2025年前将专家门诊占比提升至40%,基层医疗机构增设152元/次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建立价格监测预警平台,对CT检查等18项高频项目实施实时成本监测。
该方案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优质资源下沉,预计可使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72%(当前为64%),年均为患者减负超300亿元。同步实施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将技术劳务收入占比提高至60%,构建了'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改革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