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诊疗能力薄弱的背景下,国家医疗保障局联合财政部、卫健委等五部门出台《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医疗体系改革的纵深推进。该政策主要围绕三大战略目标展开:一是通过医保支付机制创新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二是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三是建立可持续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保障体系。
政策核心举措包括:1)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糖尿病、高血压等32种慢性病实行按病种定额付费,将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提高至85%,三级医院相应降低至60%,运用经济杠杆引导患者合理就医;2)启动基层医疗设备专项补助计划,中央财政安排800亿元、地方配套400亿元,重点为乡镇卫生院配置CT、彩超等68类诊疗设备,预计到2025年实现县域医疗检查同质化;3)建立跨省药品采购联盟,将基层常用药品种类由现在的520种扩充至850种,通过带量采购使平均药价下降56%;4)构建'云医联体'信息平台,实现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时远程会诊、检查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政策创新性地将医保基金使用与医疗服务体系重构相结合,明确要求三级医院每年向下转诊患者比例不低于住院量的15%。配套措施包括:建立'基层首诊'绩效奖励机制,对完成分级诊疗目标的医疗机构给予医保总额预算3%的额外奖励;实施'县管乡用'人才管理制度,允许二级以上医院专家通过多点执业方式在基层开设名医工作室;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纳入医保个人账户支付范围等。监测数据显示,试点地区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已提升42%,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3%。